关于美的一种样式:清水混凝土建筑

何谓「清水模」?
简单来说,「清水模」是指以清水混凝土工法建造的建筑形式。若是对建筑工法不甚熟悉,可能会误以为清水混凝土等于常见的水泥建筑。一般的混凝土建筑在历经模板组立、灌浆浇置、硬固等程序,会于拆模后,于建筑结构表面进行上漆、贴砖、抿石子等外部涂装;而所谓「清水」指的则是在混凝土灌浆浇置完成并拆卸模板后,表面不会再作任何粉饰或装修,而是让混凝土自然呈现出原始的模板质感。

清水混凝土的丰富表情
由安藤忠雄所设计的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2013),建筑外墙以清水模结合玻璃帷幕,并于建筑内部空间直接显露其V字型清水模结构柱,形成极具现代意义的建筑特征。在安藤忠雄的作品里,建筑墙面皆会呈现规则的圆形孔洞,这也被认为是清水模的一大特征。实际上,圆形孔洞只是在灌浆前,固定模板绑扎所留下的螺丝痕迹,透过不同的模板样式及固定方式,清水混凝土建筑其实可以有多样的质感表现。比如1954年由建筑师柯比意所设计的廊香教堂,倾斜上翻的船帆形屋顶落在简朴白墙之上,以自由不羁的形状构造出柯比意所说的「难以言喻的空间」。光线透过墙面上不规则型的窗户穿透至室内,被安藤忠雄称为「充满暴力的光」,可以想见在这座令现代主义信徒大惊失色的教堂中,空间感如何渗入观者的身躯,以难以言喻的神秘氛围撼动其既有的建筑想像。

与空间直面对决:结构、色彩与光
在所有艺术作品中,「光」和「色彩」是两项相辅相成的要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件,在光影的投射下,其本体造型的多重变化足以让人入迷。以水泥为基础色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其首要吸引人之处,是褪除装饰后所呈现的结构本体。对建筑师来说,简单至极致的混凝土素材,能让人直观感受到空间的纯粹,几乎可说是一场建筑师与观者的直面对决。

在清水模建筑中,被淘汰的色彩并未削减建筑的美感;相反地,以灰为视觉基准,建筑师能充分专注于量体与光影之间的连结,甚至让光影成为建筑本体的一部分,形成极具力道的视觉深度。最显著的例子首推安藤忠雄于1989年所设计的「光之教堂」。走进礼拜堂入口处,迎面而来的对墙切穿成巨大的十字架,在由清水混凝土组成的灰色长方形结构中,阳光穿过玻璃十字架,投射在内墙与深木色长椅上,光影与混凝土交织出既理性又富有情感强度的感受,精准俐落地定义了结合光明、静谧与神圣的教堂空间。

画师与木匠:讲究精准的建筑工法
建筑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艺术工程,集结了众人的心血与技艺。其中,清水混凝土建筑因为要求绝对精准的基础工程,被不少从业人员认为是高度技术的表征。由于工法上的限制,混凝土浇置需要一次完成,且灌浆拆模后就不能再做施工,因此从材料、设计到施工流程都必须经过缜密的规划,包括墙体设计、结构设计、造型设计、模板种类、分割、电路配置、排水等细项都要事先精确计算,并经由1:1模型打样测试,方能展开后续作业。除了建筑师设计以外,营造厂商的专业度亦至关重要,在施工阶段的技术同样会影响清水混凝土建筑的最终成果。

在经由严谨的设计规划后,还须完成三项关键程序,才能打造出完美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分别是水泥原料配比、模板工程与灌浆浇置。

水泥成分配比
建筑所使用的混凝土,是将水泥加入骨材(细沙及石子)增加其强度,并减少水泥硬化后的未知变化。由于水泥可塑性高,在灌浆过程中可能具有不可控制的因素,因此清水建筑依设计结构使用磅数较高的水泥,除了筛选砂石的品质之外,为避免日后产生蜂窝现象或成色不均,与水、细沙和石子的配比和预拌也很重要。

模板工程
混凝土表面透过模板本身呈现质感,形成一致的细腻纹样,不同的板材会产生相异的混凝土表面效果,像是受日本建筑师喜爱的黄板,能够制成较光亮的表面视觉,而芬兰板则易于呈现平光效果的雾面,木纹板则能产生木纹触感的混凝土表面。要注意的是,劣质模板可能导致拆模后表面粗糙或不平整,因此模板的品质相对地也很重要,比如耐水性、耐酸碱性、耐挫曲性与吸水率,都是检测模板的重要数据。包含后续的模板分割、表面螺孔的位置、专业的系件材料与模板组立的间隙等程序,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精准而确实。

灌浆浇置
当工地现场完成模板组立与钢筋绑扎后,在模板与系件间形成的空白空间,也就是未来的建筑量体与墙面,经由水泥押送车配合,会在现场一次完成捣筑与浇置程序,将混凝土材料确实填满、震荡压实至各构件之中,并严密监控模板与各管线的进度。此项高密度的作业需要一气呵成,并掌握施工时的天气状态,一旦过程中断,可能形成冷缝或混色不均,影响整体建筑的表现。

室内设计的替代方案──「仿清水模」
清水混凝土在环境、设计、技术上有着相当严格的程序,高品质的原料与技术要求当然也反映在其造价与施工时间上。因应部分设计师和民众的需求,各种「仿清水模」工法随之而生。仿清水模的优势在于价格便宜、工时短且不受场地环境限制,特别适合已完成主要建筑结构的室内装修或改造工程,因此逐渐成为住家室内设计与商业空间的热门选择。目前坊间常见的仿清水模工法有几种,例如水泥板是将类似于水泥质感的板材贴覆于墙面、地板或天花,呈现裸露水泥墙效果;或者仿清水模贴皮,则是将塑胶素材黏贴于美耐板表面,营造出清水模板外观;以及使用类似泥作方式涂层的特殊清水模涂料,视施作方式的繁复而有程度不一的视觉效果。普遍来说,仿清水模所呈现的色调很难像正统清水模那么丰富,在外观上较为单一。

对于部分要求色调绝对一致,不容许丁点瑕疵的业主来说,仿清水模或许正好能达到他们的标准。相对地,在过于一致的色调之下,也多少带有几丝不自然,难以呈现清水混凝土的独特表情──对建筑师和另一些业主而言,正统清水模在精致工艺基础之上蕴含的不稳定与未知性,反而像是春节期间限定版的「精品惊喜包」,你不知道最终打开来是什么,但相应价格换来相应品质的商品,无论如何,总是好的(再不济也是独一无二,绝无譍品)。

混凝土的「美涂修修」:再造清水混凝土工法
按照清水混凝土的严格定义,混凝土建筑成品拆模后理应排除任何型式的再施工,但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若将拆模后的清水建筑置之不理,在高频率的雨水冲刷和潮湿环境下,混凝土建筑外表往往易在短时间内形成白华、脏污、裂缝或失去原来应有的色调与触感。况且,有些清水混凝土建筑因规划不当或施工上的失误,即使刚完工,也能看出许多瑕疵。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水模的防护及修复工法也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关键程序。

目前较常被使用的修护工法有日本菊水化工研发的「SA工法」、日本中央混凝土株式会社认证授权材料的「CV工法」以及山田研业社的「YAMAKEN NFF工法」等,这些工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清水混凝土建筑因施工或其他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瑕疵,并减低建筑物在自然环境中遭致的损坏。除了应用在「真.清水模」完工墙面的防护与NG部分的修饰以外,由于其材料可施作于砖墙、水泥墙或矽酸钙板、水泥板等轻隔间墙,后制清水模工法如今也被广泛使用于室内仿清水模空间或建筑物外墙的拉皮再造。

冠胜清水模涂装公司的总经理张旭成表示,清水混凝土在完工后会自然产生毛细孔,以及高磅数混凝土干缩所造成的细小裂缝,若经过完善规划,这些「小特征」都会维持在标准范围内,成为清水模独特表情的一部分。而超过5mm的孔洞,或者明显的蜂窝、碳酸钙白华、冷缝、色差、麻面等现象,则必须先进行基面调整,整平、研磨并修复局部瑕疵,再进一步完成调色与防护工作。以CV工法为例,除基础的基面调整和养护以外,会经过下涂(底漆)、中涂(固化混凝土颜色及吸水率)、合色(着色押花)、上涂(面漆)这四道主要工序,提升清水混凝土表面的耐候性,并达到透水率5%的最终效果。

追根究柢,皆是关于美的样式
19世纪开始,混凝土跃上世界舞台,成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经由柯比意、路.易康、丹下健三、安藤忠雄等著名建筑师的作品,清水混凝土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美学。严谨的设计与工序,将「水泥」直接而粗犷的特质潜化为稳重且充满未知的灵光乍现。清水混凝土建筑有着毫不矫饰的结构特性与丰富的延展性,无论面对何种材料(木头、玻璃、钢铁、红砖……),暧昧且多层次的灰阶色调都能展现适中的包容力,呈现千变万化的模样。受限于环境、技术与成本,台湾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仍以公共建筑居多,比如早前几年的新竹县立文化中心、高雄美浓客家文物馆、莺歌陶瓷博物馆,或是近几年的法鼓山农禅寺、台中菩萨寺、日月潭向山游客中心、毓绣美术馆等,都是让人惊叹连连的杰出作品。如今,再造清水模工法在技术层面渐趋成熟,藉由多年实作经验,部分专业厂商的作品也已能达成业主心中的「清水模」标准。说到底,无论是正统或再造,最终完成的清水混凝土墙面,都蕴含着设计者自身对于美的追求。再下个世代,清水混凝土建筑会是什么模样?实在难以预料,但喜好建筑的人们对于「美」的想像势必是不会停歇的吧!

【本文图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旨在传递专业知识,不做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